大概從前天晚上開始,我的朋友圈被各種各樣關于“販賣兒童一律判死刑”的討論刷屏了。剛開始我還有些困惑:沒聽說要修訂法律,這到底搞什么名堂? 原來,所有這些討論和轉發,都是源自于一條微信公號文章。這篇文章號召人們“堅持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法律”,并用極具煽情的話,請求大家轉發。短時間內,這篇文章獲得了數十萬人的轉發支持,并引爆成為一大公共議題。 不用多說,這種倡議內容不太靠譜。不用查閱相關法規也能知道,對一個人的行為不分情節和后果輕重,一律判死刑,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挺身而出,從法律、道德、歷史等等方面,對這一情緒化的表述進行批評。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對“一律判死刑”表示贊同,指責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過于冷血云云。 當這一事件讓各方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大家忽然尷尬地發現,自己有意無意成了“幫人數錢”的那種人。有人分析指出,這一場轉發活動,只不過是某家婚戀網站利用大家的心理搞的營銷策略。“你在朋友圈接力堅持販賣兒童判死刑,那只是在幫別人賺錢。”當這句話出現在朋友圈,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事情的最新進展,這家婚戀網站發聲明承認:這件事情是該網站個別員工“未經批準擅自啟動了營銷行為”。把責任推到“個別員工”頭上,已經沒有擔當了,這家公司還在聲明里花了不少文字進行自我介紹,讓人簡直不可思議。這種毫無原則底線、責任倫理的公司,究竟是怎么想的,才會用出這么一個餿主意。 這次惡意營銷造成那么大影響,主要在于始作俑者充分利用了人們的同情心,從而進行道德綁架。同情弱者,這是人類的普遍心理。而兒童又是讓人最能夠產生同情心的群體。拐賣兒童、虐待兒童等新聞,一直以來都很容易成為熱點。哪怕隱約感到那篇公號文章表述有問題,基于對被拐賣兒童的同情,以及轉發的便利性,有些人也樂意轉發。在很大程度上,公號文章“不求點贊,只求轉發”起到了“不轉發不善良”的震懾效果。 沒想到,還有些人對這次惡意營銷的成功之道津津樂道。據悉,一些搞廣告、公關的人士,專門關起門來研究這一“經典案例”。 這種不擇手段的成功哲學,或許正是助長類似惡意營銷的土壤。有人指出:如果像公號文章所說的,“販賣兒童一律判死刑”,被拐賣兒童將陷入更危險的境地。一被抓住就面臨死刑,人販子的手段勢必更加極端。這種違背人性甚至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惡意營銷,難道真的還有人想模仿學習?如果只要能吸引眼球,便可漠視任何道德原則,我們終將面對一個互害社會。對這種惡意營銷,除道德譴責外,還應采取辦法加以懲治。 這場網絡轉發運動和口水仗,也反映出許多人的正義焦慮感。雖然現行法律對拐賣兒童有詳細明確規定,但現實執法的尷尬,網上尋人啟事的傳播,都讓人深感無奈。從這個角度講,加強相關執法措施,遏制拐賣兒童犯罪行為,是減輕這種社會焦慮情緒的有效途徑之一。 同等重要的是,對這類打著正義、同情旗號的營銷行為,應抱著足夠的警惕,提高辨別能力和法律意識,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
相關閱讀:
- [ 05-28]微商營銷應納入法治軌道
- [ 05-19]別讓老人掉進“情感營銷”陷阱
- [ 04-03]“微商”營銷機制亟待規范
- [ 01-30]“省長推薦”是旅游業的一次成功營銷
- [ 01-08]拿獎學金先集百贊,評獎還是拼營銷?
- [ 11-10]“脫光免單”營銷難脫低俗“外衣”
- [ 10-30]“營銷新聞”教育了誰
- [ 10-29]警惕媒體浮躁時代的新聞營銷泛濫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