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東山村被列為寧德市市級地質災害隱患村。1992年正式啟動整村易地搬遷,歷時4年實現村民“下山”。
山清水秀,彩屋黛瓦,村道整潔,一派秀麗的農村新景象。走在福安市康厝畬族鄉東山村寬敞明亮的馬路上,看著一棟棟沿溪而筑的漂亮樓房,你很難想象這里的村民原先居住在地質災害隱患村。
“以前的舊房子又小又暗,家門口沒有像樣的路,出門就是巖壁。”東山村村民繆如祥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東山村被列為寧德市市級地質災害隱患村。1992年正式啟動整村易地搬遷,歷時4年實現村民“下山”。
“搬到這里,有了新家,風雨都不怕了,路寬了,村容村貌也美了,住著舒坦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都實現了。”繆如祥笑著說,現在在村里種植稻谷、水蜜桃、茶葉,妻子養著幾只豬,一年收入能有4萬余元。
下了山,還要富起來。2018年7月,返鄉青年鐘云聲與他人合伙成立老鐘家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種植臍橙、水蜜桃等。合作社成立以來,鐘云聲等人帶動村民種植水蜜桃、臍橙和葡萄近600畝。
“此前一直在外經商,自己發展起來了,就想幫助一下鄉親。”鐘云聲說,希望帶動更多村民種植水果,統一打造東山村品牌,拓寬銷路。
村民繆立賓創辦康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帶動村民從事建筑業,目前全村共有工程師、預算師、造價師10多人,200多人外出福安、霞浦、蕉城等地從事建筑行業,年創經濟收入近千萬元。
一個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裕才算富。近年來,東山村村干部結合“困難黨員關愛幫扶”,主動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出謀劃策。
村民蘇石聲一家,原先僅靠個人與兒子務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為用好上級的發展生產幫扶資金,村主任鐘新容綜合考慮蘇家的勞動力和技術能力,鼓勵其發展茶葉種植2.6畝。在村黨員干部的幫扶下,蘇石聲依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脫貧致富。
村黨支部書記繆廷藩表示,為促進村民致富,村委會將發揮好“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這塊金字招牌,挖掘和開發東山村一線天、蝙蝠洞、鯉魚朝天、風動石以及抗清名將劉中藻隱居處“東山雪洞”等獨特景觀資源,建設一個集綠色生態、觀光農業、歷史名人文化、民俗風情于一體的新興旅游景區。
(來源:福建日報《下山后的幸福生活》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陳泓 李廣)
(東南網記者吳曉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