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癲癇病女子大腦,證實大腦意識“開關”存在 當課題組用高頻率電流發出脈沖刺激這個區域,這名女子失去了意識。她停止了閱讀,毫無表情地出現了“斷片兒”,對觀眾和視覺指令毫無反應,甚至呼吸都變慢了。當刺激停止的一瞬間,她立刻恢復了意識并對剛發生的一切徹底失憶。同樣的情況每次都出現在兩天的數次測試中。 為了確認這些刺激除了影響該女子說話和動作,更重要的是能影響到她的意識,課題組在開始刺激大腦之前,讓她重復說“馬”這個詞,并不斷打響指。 如果刺激大腦干擾了與運動和語言相關的區域功能,她會在一瞬間同時停止活動和說話。但結果是,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輕,動作越來越小,直到完全進入無意識狀態。因為在刺激發生和之后并沒有癲癇癥大腦特有的反應,因此課題組十分確認上述實驗效果與癲癇無關。 可貝斯認為,上述結果可以表明“屏狀核”在觸發意識方面扮演了一種至關重要的角色。“我把它比作一輛汽車。”他說,“一輛在路上行駛的汽車有很多部分都要發揮作用,比如汽油、變速箱、發動機等,但是,你只能在一個地方轉動鑰匙,進而讓所有其他部分共同‘開始’工作。所以當意識作為通過很多組織結構和網絡共同工作才能完成復雜任務時,我們必須找到那個‘鑰匙’。” 可貝斯的課題組發現,這個女人在喪失意識的時候,在大腦靠近前額和顱頂的參與意識產生的區域,伴隨著腦電波的同步增強現象。 由于相似的腦電波出現在癲癇發作的癥狀中,可貝斯的課題組現在打算探索在低頻刺激“屏狀核”的情況下,能否將腦電波刺激回正常狀態。或許嘗試著讓人類處于最低限度意識狀態更有價值,他說:“為了將受試者拉出低意識狀態,我們可能會嘗試作進一步的刺激。” 單個案例研究受質疑,但不能否認潛在積極意義 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攻讀意識學的阿尼爾·賽斯警告說:“我們必須警惕從一個單獨案例去理解人類行為,這個受試女子為了治療癲癇曾經切除了一部分大腦海馬組織,所以并不能代表一般的大腦。” 但是,他指出了這項研究的有趣之處,也就是“受試者始終保持清醒”這一點。“通常來講,當我們探尋大腦意識狀態時,都要將清醒和睡眠狀態作為一個對比組,或者昏迷與植物人對比組,或者在麻醉狀態下觀察。”賽斯說,“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盡管是一個單獨的案例,但這項測試的潛在影響具有非常積極的導向,也就是單獨有選擇地調節意識時會發生什么。” “弗朗西斯可能大喜過望。”科克說。克里克臨終前,他的妻子告訴科克,克里克曾經出現了與他爭論關于“屏狀核”以及其與意識的聯系這一問題的幻覺。 “最終,如果我們知道意識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哪一部分大腦承擔了這個功能,那么我們就能理解誰擁有意識以及誰不可能擁有意識。”科克說,“機器人是否有意識?胚胎呢?貓、狗甚至蟲子呢?這個研究不可思議地引人入勝,但是,它只是我們打算建設的‘意識’大廈的一塊磚而已。” |
- 2014-07-11中航科技25kV光學電壓互感器順利完成試驗車安裝
- 2014-07-11揭秘科技評審潛規則:評審專家成重點行賄對象
- 2014-07-10廈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 2014-07-10廈門中小科技企業獲4471萬元創新基金 創新項目立項率超全國
- 2014-07-10廈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搭建科技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