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文創助力扶貧,龍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17年5月之前的79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17800多元,17861元,村財收入也從2018年的11.3萬提高到現在的26萬元。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駐龍潭村第一書記夏興勇表示,龍潭村從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走向小康明星村的關鍵在于,通過對龍潭村的環境治理和提升,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龍潭村,從而帶動村民在家門口轉崗就業,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冬日的暖陽,輕柔地灑在屏南縣龍潭村,空氣里帶著一絲甜意。在村莊拐角處菇棚里,村民林鳳蘭嫻熟地和食用菌收購商討價還價,笑容滿面。這些年,林鳳蘭和丈夫陳忠次白手起家,種植了十幾畝的姬松茸,承包了一片山地種植小蘋果,家里還釀了幾十缸黃酒,但是她越干越帶勁,她如數家珍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姬松茸收入有十幾萬元、小蘋果五萬元、紅酒四萬元,一年的收入將近三十萬元,日子越過紅紅火火,她還在村里第一個建起了食用菌冷庫。
屏南縣龍潭村,舊稱龍潭里村,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位于屏南縣熙嶺鄉南部,距屏南縣城36公里,戶籍人口1400余人。受制于自然條件,村民收入來源匱乏,原本1400多人口走得僅剩200多人。2017年5月,在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的推動下,龍潭村開始實施文創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引進文創和專業設計人才,組建民間工程隊,先后對60余棟古宅進行重新設計和修復。村委會動員原村民將荒蕪老宅“變廢為寶”、外來新村民開始“認領”租賃老宅,并制定了“認租15年”的項目規劃;在保留夯土墻、黛瓦木構的傳統面貌之外,認租者用自己的文創能力打造書吧、工作室、民宿、咖啡屋、音樂廳、美術館等。同時,通過“人人都是藝術家”文創項目,教授村民拿起畫筆進行油畫創作。
藝術氛圍洋溢著整個村莊,文創產業帶動起來。林鳳蘭當初種植蘋果時,大家并不看好,福建種植蘋果也確實鮮見,蘋果在銷售起初也受到冷遇。后來經外地常駐村里一名藝術家的點撥,她的蘋果被包裝成為帶有文創元素的“小蘋果”,頓時成為網紅蘋果,每年都供不應求。林鳳蘭也當起了“老板”,請了幾名村民管理果園和菇棚,讓幾名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新村民”在這里也如魚得水,來自江西的小伙子肖積龍此前在江西吉安市從事美術教育培訓,2017年,他和創業“小伙伴”幾經輾轉后在龍潭村落腳,租下村民破舊的老屋,打造成書吧、民宿、茶舍和餐館,如今美術研學基地也逐漸成型,不斷吸引了外地美術名家和學生家長前來村里,為村里帶來人氣和藝術氛圍。村民也跟著受益起來,肖積龍和他的創業伙伴把村里的水果、黃桃膠、黃酒等農副產品通過朋友圈和抖音傳播,使這些產品不愁銷路,并賣上好價錢。
通過文創助力扶貧,龍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17年5月之前的79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17800多元,17861元,村財收入也從2018年的11.3萬提高到現在的26萬元。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駐龍潭村第一書記夏興勇表示,龍潭村從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走向小康明星村的關鍵在于,通過對龍潭村的環境治理和提升,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龍潭村,從而帶動村民在家門口轉崗就業,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龍潭村是屏南縣文創扶貧的一個縮影。屏南縣既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也是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屏南縣走出了一條“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文創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從區位特點出發,屏南將發展定位在以發展文創-旅游促減貧等的新經濟上。2015年4月,屏南在漈下村建立文創試點,引進“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油畫教學項目;10月,在雙溪鎮建立文創人才基地“安泰藝術城”,以此為培養文創-旅游人才為核心,激發鄉村減貧的內生動力。
屏南縣創新人才政策,專門出臺文創產業人才政策;改善創業環境,創新返鄉創業獎補政策;優化人居環境,在全省率先為外來人口發放居住證、并視情發放“榮譽村民”稱號。為了激活“老村民”和“新村民”創業熱情,屏南縣稅務局更是設置專人專崗,走進鄉村面對面了解商家急需解決的涉稅問題,讓創業者享受到減稅降費政策帶來的紅利,僅龍潭村每年減免的稅收就達幾十萬元,為創業者輕裝上陣。并在龍潭村特別設立自助辦稅點,讓游客和民宿業主可以通過自助辦稅終端開票,讓文創業“活”起來。尤其是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屏南文創旅游業受到沖擊,屏南縣稅務部門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文創村輔導,到龍潭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雙溪安泰藝術城、廈地水田書店等20多處開展稅收政策解讀,現場輔導納稅人使用電子發票等,助力復工復產。
“我生在龍潭嫁在龍潭,見證了龍潭村近幾年的幸福蛻變過程,文創推進鄉村振興項目讓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龍潭村村民陳小蘭說。據了解,早在2018年底,屏南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增長9.9%;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01%;3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各項指標均達到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出標準,屏南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資料來源:東南網《屏南:文創扶貧助力鄉村振興》記者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