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福建踐行群眾路線紀事
福建是我國重要林業大省,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林農卻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產權歸屬不清、主體經營錯位、機制不靈活、分配不合理等體制機制問題,讓農民根本沒有耕山育林的積極性。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體林權,改革山林產權。 破天荒的改革從閩西小縣武平率先開始。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第一個“吃螃蟹”。2001年6月開始,針對“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誰分”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捷文村提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思路,把所有集體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則落實到戶。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當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他說:“有了林權證,就像吃了定心丸。我們對山林有了自主權,才會真正用心去管理,這樣也才能從山林里得到更多收入。”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不久武平在全縣范圍內推進林權改革。 2002年6月21日,習近平在武平調研時充分肯定了該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并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福建由此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為全國林改的標桿。林改也被認為是繼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 對于各地在發展中摸索出的經驗,習近平總是及時加以總結推廣—— 2002年6月,時任省長習近平在廈門調研時提出了“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并要求堅持“四個結合”: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相結合、城市轉型和經濟轉型相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突顯城市特色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如今,島內外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廈門不斷推進,使得廈門發展有效突破了空間限制,為特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足夠的騰挪空間。 2002年8月,習近平到晉江調研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并先后在《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向全國總結推廣“以市場為導向、以誠信促發展,立足本地優勢、強化政府服務、發揚拼搏精神,通過激活民營經濟、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在他的推動下,“晉江經驗”內涵不斷豐富,為全省乃至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范本。 同年,他又結合對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提煉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思路,以及選派科技特派員、掛職村黨支部書記和鄉鎮流通助理下鄉的工作機制。“南平機制”在福建的推廣,進一步密切了農村干群關系,在干部隊伍中形成了“不跑上層下基層、不看關系看政績”的導向。 |